关于汉字的资料(关于文字的资料)

56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27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文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一种文字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极为漫长的时间来不断演化和完善。那么,你知道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怎么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吗?大致可分为早期符号、原始文字、成熟文字和书法艺术四个阶段。

早期符号:陶文、刻符

在人类出现的早期,当时的人们忙于为生存搏斗,自然也就无暇记事。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系统的不断完善,所需识记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而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便采用了最为简单有效的记事方式,即结绳记事法。

后来,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虽然古人对结绳记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但这种记事方式仍然越来越难满足日常需求,于是早期的文字便开始出现,而相较于后世相对完善的文字系统而言,这一时期的文字更像是一些符号

我国境内便曾发现了大量的陶文和刻符,例如在山东诸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已经 4500 多年的 大汶口陶文 ;又如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刻于陶盆内壁上的 高邮陶文 ;再如在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钵口沿上,距今已经 6000 余年的 半坡陶符 ;还有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 4000 多年的 贾湖契刻符号

除了以上这些外,诸如仰韶、良渚等文化遗址也均曾出土过单个或多个字节符号,这些均被认为是早期尚不完善的文字,只是由于数量太过稀少,目前尚无法判断其具体内容。

原始文字:骨刻文、甲骨文、金文(钟鼎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开始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力,从而使得原始的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使得这些简单的符号也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于是更为复杂的早期文字开始出现,这便是骨刻文。

1、殷商以前:骨刻文 。这种文字最早由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集中发现于山东地区,后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这些文字,相较于早期符号要复杂很多,更像是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保留有一定书画同源的特色。

2、殷商时期:甲骨文 。象形文字(图形文字)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画性开始减弱,符号性显著增强,并最终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甲骨文。由于殷商时期热衷于问卜,从而使得大量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得以留存下来,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各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已经识别的单字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且在殷商时期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可以用于大篇幅的记载一些内容,因而认为甲骨文应该是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3、商周时期:金文(钟鼎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商周时期又发展出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彼时,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鼎作为祭祀器具,开始成为新的文字载体,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商朝时期的金文字数还相对较少,一般只有几个字,且图画性较强,笔画粗细不一致,看起来古朴自然,更像是一个图案,商朝末期则开始出现较为长篇的铭文,且字体已经相对比较规范,例如《戌嗣子鼎》。

毛公鼎

西周时期,随着文字的进一步规范和手工业的发展,钟鼎上的字数也开始显著增多,例如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上便有近 500 字。

成熟文字:小篆、隶书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下群雄割据,各诸侯国不仅各自为政,相互征战不休,更是导致了数百年的文化割裂,原本同宗同源的各国文字,也开始变得各不相同,哪怕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差异也极大。

1、秦汉时期:小篆。直到秦国统一天下后,为了促进文化融合,同时也为了稳固统治,秦始皇命令李斯在秦国文字大篆的基础上,简化整理出一套更为规范的通行文字。于是,全国统一性的规范文字小篆便诞生了,之后秦始皇将之推行全国。

至此,我国文字开始基本定型,象形意味进一步削弱,文字符号化更为明显,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2、东汉至两晋:隶书。在秦朝官方推行小篆的同时,秦朝书法家程邈则创出了一套更为简易,书写更为简单,艺术性更强的字体,这便是隶书。如果说小篆是官方推行的文字,那么隶书便是于此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在西汉中期后开始脱离篆书而形成独立的形式。

汉朝以后,由秦朝大将蒙恬改良的毛笔,由于在书写速度和书写方式上更为简便,因而开始迅速普及,取代篆刻的传统书写形式,而由于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篆书那种圆转的笔划,因而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的隶书,开始逐渐受人所喜爱。

与此同时,由于官员选拔机制逐渐形成,读书人日渐增多,小篆由于书写太过复杂困难,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的书写,因而最终在西汉末期开始逐渐被书写更为简单的隶书逐渐取代。相较于小篆而言,隶书不仅在字形结构方面更为简单,而且书写方式也更为简捷流便。

书法艺术时期:楷书、行书、草书

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正是从隶书开始,汉字已不仅仅是一种用于书写的文字了,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各种书法形体。

1、楷书。楷书是在汉朝隶书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更加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因其特点在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堪称为字体中的楷模,故而被称为楷书。楷书自诞生以来,几经流变,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朝发展,至唐朝达到巅峰,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但到唐末时,楷书在发展到了顶峰的同时,也因其风格过于规整,也导致其开始走下坡路。

2、行书。其又可细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主要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太过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法。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3、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主要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也被称为隶草或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到汉朝末年,章草进一步草化,基本彻底褪去隶书痕迹,就连偏旁部首都做了简化和互借,为了加以区分,被称为今草,自魏晋以后盛行不衰。

古代书法大致分为以上三大类别,而根据历代大书法家的书写特点,又细分为诸多流派,例如楷书的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和赵体(赵孟頫)等等。

以上便是汉字的大致演变过程,从早期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陶文、刻符、甲骨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等等,历经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直到近代以来的简化和再度统一,才形成了我们目前常用的汉字。

丸趣 TV 网 –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正文完
 
丸趣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丸趣 2024-03-22发表,共计2703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除技术相关以外文章皆由网络搜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